春節來臨,各地鄉村紛紛舉辦“村晚”,村民用自編、自導、自演的節目歌唱好日子,歡樂過大年。
“全國人民都能看到我們的節目,爭光村這回是真爭光了!”爭光村是貴州省丹寨縣揚武鎮一個偏遠的村子,村裏一半以上農戶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。兩年前,爭光村摘掉了貧困村帽子。2月4日,老鄉們特意舉辦了一場“村晚”迎新春,還通過網絡平台向全國網友直播。
他們不光准備了古瓢舞、錦雞舞、苗族古歌等傳統民族歌舞,還把“非遺”項目蠟染工藝融入節目中。“自己演自己,反映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場景。”“90後”苗族姑娘張義蘋一點也不怯場,唱完跳完又來到自家染坊,對著攝像機爲網友們演示蠟染制作工藝。“希望讓更多人領略到大山裏的民族風情,新的一年好日子更上一層樓。”
鼓聲響起來,金鑼敲起來,瑤族山歌唱起來。2月8日,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作登瑤族鄉梅林村金鑼廣場上,村民們舉辦“脫貧感黨恩”迎新春“村晚”,小山村一片歡騰。
“村晚”以《金鑼慶豐年》表演拉開序幕,表達了脫貧和豐收的喜悅;村民自編自演的山歌《瑤喜多》唱出梅林村的巨變和群衆感恩之情;《迎春曲》的唢呐聲吹響了脫貧村的幸福樂章。
“2020年底全村脫貧了,大家自發組織了這場特別的文藝活動,慶祝脫貧和迎接新春。”村支書班美千說。
“三個女兵到沙洲,遇到大姐徐解秀,走時剪下半條被,黨的恩情暖千秋。”1月28日,一台“村晚”,在湖南省汝城縣沙洲瑤族村民俗廣場舉辦,竹竿舞、“非遺”表演……一個個節目既接地氣,又韻味十足。
沙洲村是著名的“半條被子”故事發生地。在台下看節目的村民朱華中告訴記者,這些年,村裏發展紅色旅遊、鄉村旅遊,2017年就脫了貧,日子過得有聲有色,“大家物質生活好了,文化生活更豐富了。”
燃起篝火,跳起鍋莊舞蹈,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巨龍鄉瓦龍村,農牧民聚居點的廣場成了歡樂的海洋。
“村裏種雪菊、搞旅遊,日子和草原的花海一樣美。”歡樂的人群中,今年37歲的仁澤去年剛摘掉貧困帽,“我幫村集體摘雪菊、接待遊客,一個月能掙6000多元!”
“我們要爲今天的幸福唱一個!”晚會上,瓦龍村駐村第一書記多多帶頭用藏語唱起了《我和我的祖國》。他告訴記者,在縣裏幫扶下,村裏雪菊種植面積達186畝,去年銷售額達30多萬元。
2月8日,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古敢水族鄉補掌村,一場小型“村晚”正在上演。獅子燈舞、糍粑舞……特色節目陸續上演,村民紛紛拿出手機,拍下歡樂的場景。“大家用民族特有的舞蹈、豐收的美食,迎接新春佳節。”古敢水族鄉黨委書記錢林旺說。
(本報記者程煥、李縱、申智林、張文、李茂穎)
·凡注明来源为“海口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术设计等作品,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。未经本网书面授权,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、转载或建立镜像。
·凡注明爲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|
瓊ICP備05001198號-1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