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將如約而至。疫情的硝煙可能阻滯線下聚會,但阻擋不了線上盛會。如何過好“網絡中國節·春節”,怎樣“網”住年輕人的傳統心,讓年更有“年味”?
首先,文藝工作者要深耕內容,挖掘春節的曆史魅力。近幾年一批國産傳統文化紀錄片精品的出現,提高了年輕人的審美水平。隨著《國家寶藏》《我在故宮修文物》《中國詩詞大會》成長的一代年輕人,對傳統文化類節目有了更高的精神需要。他們關注的不僅是“傳統”這一符號,更欣賞“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”裏對聯的掌故;他們關心的不止是“習俗”這一象征,更好奇“共慶新年笑語嘩,紅岩士女贈梅花”中贈梅的寓意。以華而不實的歌舞內容搪塞年輕觀衆,終會與年輕人的傳統心漸行漸遠。網絡與春節齊飛,內容與傳統一色,方能把握年輕人的“傳統”脈搏。
其次,可以發揮青年偶像代表的榜樣引領作用,邀請一批青年先鋒,帶領年輕人“讀”懂春節。豆蔻年華,陳氏二胡第三代傳人——陳依妙立志以傳統樂器二胡讓世界“聽見”中國;桃李年華,2017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——武亦姝用海量詩詞吟詠出傳統的絕美弦音。德國著名思想家、作家、科學家歌德說:“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。”她們身體力行地演繹了“傳承”對于當下年輕人的意義,是熱愛不是冷漠,是創新不是守舊。是責任不是義務,是擔當不是負擔。以青年帶動青年,以熱愛帶動傳承,讓年輕人自發自願地參與到傳承傳統文化的行伍之間,而不是在喊口號式的“傳承文化”中,深化沖突與對立。以春節爲契機,榜樣爲先,喚醒年輕人傳承文化的道德自覺。
最後,要插上網絡的翅膀,利用好年輕人喜好的彈幕和評論等公共平台交流方式,及時獲得年輕觀衆對活動的反饋,實時優化和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活動,滿足年輕人了解春節的傳統文化需求。還可以與現代科技融合,以4D全息投影的全新形式向春節習俗的展示進軍,讓年輕人與傳統文化“零距離”接觸。
以“网”俘获年輕人的傳統心,是时代所趋,传统所向。传统需要新的生命,年轻人需要传统精神。讓傳統感動新人,讓新人傳承傳統,是傳統節日的時代內涵,也是“網絡中國節·春節”的終極意義。(王曉雨)
扫码可关注“黄灯笼辣評”微信公众号
·凡注明来源为“海口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术设计等作品,版权均属海口網所有。未经本网书面授权,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、转载或建立镜像。
·凡注明爲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|
瓊ICP備05001198號-1 |